渝卫函〔2020〕336号
农工党重庆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推进重庆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的建议》(第0268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交通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通过近年来持续努力,全市目前已经形成由1个市级“120”指挥调度中心,32个区县调度中心,市、区县、乡镇三级120网络医院构成的“二级调度、三级服务”的院前急救网络,但院前急救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短板突出,公众院前急救知识不足等。为此,市卫生健康委与相关部门共同配合,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加大院前急救事业投入
市卫生健康委与市财政局等部门加强沟通,积极争取政策,突出院前急救公益属性,加大财政投入,推动院前急救建设。通过落实财政基本保障,科学核算服务成本,确保院前急救机构高效运行。同时,明确市、区县两级应当将院前急救事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支持院前急救机构建设和运行、急救车辆(包括负压救护车车)配置和更新、人员培训等工作。
二、不断健全院前急救制度体系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院前急救工作,推动院前急救事业发展,2019年底,市卫生健康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根据国家《院前医疗急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范》等,印发了《重庆市院前医疗急救信息报告制度》《重庆市院前医疗急救救护车车载医疗设备配置指南》《重庆市院前医疗急救文书书写规范》《重庆市院前医疗急救相关工作人员工作规范》等系列规章制度,对院前急救医疗行为、院前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和急救车辆设备配置等进行了规范。同时,市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开展120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120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120指挥调度信息系统,通过调度信息精准计算、出车网点智能推送、日常管理实时监控,实现院前急救资源调配最优化、响应程序化、运行规范化,减少“依托医院”挑选病人、网点医院争抢推诿的现象发生。目前,全市范围相关系统安装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三、不断夯实院前急救人才队伍
市教委将支持医学院校在科学论证和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向教育部申报“院前急救”专业为目录外专业,强化相关课程建设。目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开设《急诊医学》课程,包含院前急救相关内容。开展医学生实习岗前技能培训及考核,内容涵盖心肺复苏、吸氧吸痰、搬运等院前急救项目。市人力社保局对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院前急救人才,畅通绿色通道,可采取考核的方式予以招聘,相应等级岗位无空缺的,可使用特设岗位聘用。市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举办了三期120调度指挥人员专题培训班,培训120调度指挥人员120余名,实现全市120调度指挥人员培训全覆盖;同年,举办了三期重庆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培训院前急救医护人员150余名,全市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专业能力逐步提升。2020年,全市将继续开展120调度指挥人员和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
四、不断提升公众卫生应急水平
市卫生健康委修订完善了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材、手册、课件和考核标准,并通过人卫出版社正式出版,形成全国示范性的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材。在主城区机场、火车站、轻轨站等人群密集场所安装60台AED(自动除颤仪)。在全市创建5家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公众卫生应急技能提升行动宣传微视频比赛。将14项公众需要掌握的卫生应急技能,制作成示范性的标准教学视频,并作为视频附件加入正式出版的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教材中。相关视频已上传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门户网站,供公众了解和自学。2019年举办公众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市、县级师资培训班,新增培训合格师资245人。全市非急诊岗位医技人员新增培训合格264人,社会公众1087人。
五、不断优化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市卫生健康委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共同拟订了《重庆市进一步提升院前急救能力工作方案》,并已征求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应急局等部门意见,在院前急救应急处置、工作保障、职称晋升、绩效分配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相关文件将按照规定流程印发全市。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认真吸纳贵单位建议,针对全市院前急救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充实队伍、扩大宣传,努力营造尊重生命、崇尚健康、互助互救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在我市打造符合社会需求、人民群众满意、自身不断发展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