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14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2-09-28
字体:

渝卫函〔2022〕440号

台盟重庆市委会:

贵委提出的《加强疾控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第0146号)收悉,感谢你们对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关心。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发展改革委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疾控体系建设,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疾控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决策部署,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处置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及短板,将完善疾控体系建设纳入市委常委会研究事项,积极谋划“十四五”疾控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推动疾控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健全疾控体系,强化能力建设。一是积极开展调研。先后开展全市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等多项调研,赴上海市、江苏省等先进省市调研省级疾控体系能力建设,印发《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为疾控体系规划厘清思路。二是谋划疾控体系整体发展。印发《关于开展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的意见》(渝府办发〔2022〕26号)、《关于加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渝医改〔2021〕6 号)。明确5年内建设三甲疾控机构5-10家,三级精神卫生中心达到6-8家。三是强化能力建设。2020—2021年,全市投入资金近130亿元,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积极利用亚投行贷款项目、中央补助项目资金、市级重大疾病防控专项资金、抗疫国债等资金,实现P2实验室区县疾控中心“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疾控机构业务用房总面积26.8万平方米,较2015年增加3.14万平方米,检测项目、能力大幅提升,市疾控中心检测项目1524项,区县疾控平均为382项,与上海等省市基本相当。四是推进疾控信息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全市的免疫规划、传染病监测、慢病管理、职业病防治等信息系统,覆盖2000余家医疗卫生单位,实时汇聚疾病报告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数据,高效支撑超常规7倍量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疾病监测和疫情防控工作。

(二)探索制度改革,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探索建立符合公共卫生特点的薪酬制度。与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渝卫发〔2020〕61号),涉及人才评价、紧缺优秀人才引进、提升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等20条措施。二是探索符合公共卫生特点的人才培养制度。对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允许不设招聘开考比例,可采取考核招聘;对基层一线所需紧缺优秀公共卫生人才,可按规定申报特设岗位予以聘用;鼓励重庆医科大学等医学本科院校为乡镇(社区)一线定向培养本科以上疾病预防专业毕业生;三是探索完善人事编制制度。先后出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编制标准,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保障力度,加大疾控机构整合力度,一次性核增疾控机构编制2347名,达到常住人口万分之1.75要求。

(三)加强联防联控,推动医防融合。一是抓外部联动。市政府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贯彻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多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癌症防治等系列子行动;联合政法等部门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纳入“防范化解风险”季度调研内容;召开多部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年度工作会,明确年度工作任务。二是抓内部联动。出台《关于推进区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打造“两部一馆一专区”,构建“125”医防融合新格局;2021年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实现41个区县全覆盖。在3个区县试点探索重大疾病医防结合工作模式,依托“城市改变糖尿病”项目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建设,健全“三位一体”协作机制,落实全程健康服务管理。三是抓区域联动。每年召开4个片区区域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会,针对重点地区分别召开重大传染病(结核病、艾滋病和地方病)研讨会,为一地一策、区域联防、精准防控提供思路;依托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川渝协作机制,强化川渝联防联控。

二、下一步打算

关于您提出的目前我市疾控体系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在编制、薪酬、专业水平、基础建设、社会认知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实施等级疾控中心创建,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切实完善疾控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有效的公共卫生保障。

(一)加快健全疾控体系。一是建体系。落实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等级疾控机构建设两个实施意见,打造“市—区域—区县”三级疾控体系。二是提能力。实施疾控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市级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建设,持续开展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卫生医师转岗培训和现场流行病骨干培训。三是推动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推进医防信息互联互通,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和救治一体化协作。

(二)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疾控机构编制保障,建立疾控紧缺人才绿色引进通道,适当提高疾控机构专业技术高级岗位结构比例。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健全疾控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与外省市及高校等机构合作培养、柔性引进的制度体系,推动医防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完善财政保障机制。持续稳定加大财政对疾控体系的投入力度,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保障基础设施设备等发展建设经费;根据服务任务完成绩效考核情况,加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项目经费支持力度,以适应全市人群健康及危险因素监测评估需要。四是完善绩效政策。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待遇保障,落实疾控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和“两个允许”政策。

(三)强化疾控机构均衡发展。一是推动防治中心建设。推动建设一批市和区县两级的肿瘤防治中心、近视防控中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等,形成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综合防治模式。二是均衡建设等级疾控机构。分区域分层次布局全市等级疾控机构,形成上下协同、功能互补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在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遴选6所区县疾控机构建设三甲疾控机构,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疾控机构积极申报建设三甲疾控机构。全面推开疾控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所有区县疾控机构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5月25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