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816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日期: 2022-09-28
字体:

渝卫函〔2022〕450号

罗韶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大数据管理,打造社区样板工程,助推基层组织开展社区居家“医—养—护—险”整合服务的建议》(第0816号)收悉。经与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共同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全市人口老龄化呈现“程度深、增速快、低龄多、差异大、负担重”等特点,面临严峻的养老压力。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立足社会热切期盼和实际需求,坚持把医养结合工作作为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和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的重要环节抓实抓牢,扎实推进医养结合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助力全市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一)重保障,促工作发展。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将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全市整体或专项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社区医养服务”;《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提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建设医养结合示范机构。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每个区县设置社区医养结合型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三是支持社会参与。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各地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驱动的健康养老发展格局。四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并按协议管理,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在定点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着重解决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

(二)强能力,促供给升级。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工作,新创建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3家,遴选国家集中选建中心卫生院53家,全市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40家(达标率40.6%)。二是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深化医共体“三通”(人通、财通、医通)改革,推进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全覆盖,建设区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推动县、乡、村一体化,构建区县域内合理分级诊疗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同质化,目前资金池累计储备资金12.6亿元,基层就诊率占比逐年上升。三是配强基层卫生人才。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紧缺专业技术人员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招聘基层医疗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员1000名。推进职称评审向基层倾斜,基层卫生职称率先实现两个“定向”(定向评审、定向使用),目前基层累计晋升高级职称达1500余人。开展区县医学头雁人才、基层优秀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每年选拔区县医学头雁人才120名、优秀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200名。

(三)抓落实,促精准发力。一是深化医养结合。按照“基本养老+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工作思路,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措施,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建立医养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全市“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等4种重点服务模式日臻完善,建成医养结合机构173家、床位5.04万张,签约合作1855对,“高端有供给、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的医养结合供给体系基本形成。二是做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较早出台《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工作规范》,依托基本公卫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基本医疗健康送到居家社区老年人身边、周边,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民生实事,2万余人次失能老年人享受“助医”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61.19%,组建8605个家庭医生团队重点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是夯实居家社区养老基础。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全流程参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136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1268个,推动形成街道社区“一网覆盖、一体服务”联网运营模式。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全托床位,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周期托养照料服务,新增护理型床位7372张。以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支撑,依托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提供线上服务13.6万人次、线下居家护理服务4.7万人次。

(四)谋合作,促资源共享。医养领域合作方面,与四川卫生健康委签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川渝老龄健康合作协议》,拓展两地医养领域合作空间,支持重发优侍科技康养集团与四川广安医投集团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医养康养战略合作协议,目前10余个合作项目已落地。养老领域合作方面,签订渝、川、黔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协议,成立西南养老服务联盟,建立完善川渝养老服务发展协作协商会议机制,研究制定《2021年川渝民政合作重点任务清单》,组织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养老服务人才联合培训及技能评定,做实养老机构备案川渝通办,推动养老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医疗保障合作方面,市医保部门正在与成都市医保局共同探索成渝两地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人员评估标准统一,评估结果互认,护理机构、评估机构定点互认。

二、下一步工作

(一)深化医养结合。打通“医”“养”资源“背靠背”等难题,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签约、派驻、托管、支援等方式开展合作,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和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或内设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可及的医养结合及护理服务。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县(区)、示范机构创建工作,充分发掘培育医养结合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二)强化能力建设。持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工作落地见效。持续深化区县域医共体“三通”建设,完善医共体内管理同质化机制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机制,统一相关运行制度和标准,将建立远程影像、心电、检验等中心纳入区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考核内容。“十四五”期间力争加大财政投入,拟从硬件配置和队伍建设两方面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计划,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

(三)细化川渝合作。持续推进川渝地区老年医疗服务协同发展,从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加强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发挥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引领优势,提升老年医学临床研究、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和老年人群健康素养。推动建立川南渝西老年医学联盟。支持两地医养服务机构及相关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优化医保制度。逐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基本保障项目清单,合理确定待遇保障范围和基金支付水平,健全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形成更适应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安排,探索将居民医保参保人群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1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