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卫函〔2022〕262号
刘光励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的关注。您提出的《关于夯实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建议》(第1097号)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一、基础情况
近年来,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等文件要求,在市委市政府《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指引下,紧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服务民生这条主线,大力实施《重庆市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2020—2022年)》,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着力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注重便民惠民实效,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不断夯实,“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推进,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平台基础体系建设情况。市卫生健康委围绕“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信息为抓手,以业务应用为驱动,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据汇集集成、互通共享工作,为推动构建统一的智慧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体系和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一是完成平台与系统基础建设。完成市—区(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医疗信息系统(HIS)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县级统筹全覆盖。二是持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一张网”优化升级,实现全市7557家医疗卫生机构专网接入,除村卫生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网平均带宽达到30M,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达到40M。三是完成基础资源数据库建设。建成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全员人口家庭信息和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有力支撑了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政务等6大业务应用。四是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功能。市级基本完成数据采集交换、规范上报共享、信息资源目录、居民健康卡注册管理、信息安全、大数据应用支撑等平台基础类功能建设。五是推动业务协同能力加速提升。建成市级统筹的妇幼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疾控信息基础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互联网医疗与远程医疗监管系统、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等,逐步推动垂直业务信息化协同,行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六是全面落实“云长制”工作机制。构建分布式“卫生健康云”基础架构,实现100%市级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和81%的系统整合。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医院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为智慧医疗服务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坚实的能力保障。一是医院信息化基础建设大幅跃升。全市各级医院实现HIS系统、EMR系统建设全覆盖,LIS、PACS系统建设覆盖率分别达98%、95%,超声系统建设覆盖率提高至89%。全市超过50%的医院建成集成平台,实现院内数据标准统一、业务高效协同。二是信息互通共享能力持续提升。以评促建示范效果显著,9个区县级信息平台和11家医院信息平台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认证;41家医院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4级评审。三是“智慧医院”示范建设稳步实施。我委于2018年开始在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范围内开展“智慧医院”示范建设,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智慧医院57家。通过“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改善了医疗服务流程,加快推动了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科教等服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医院便民服务能力的提升,人民群众就医体验得到了改善。实现了30分钟内的分时段预约、院内智能导航、就诊信息1分钟内推送和查询、多点位自助挂号缴费和打印、无线网络覆盖、在线诊间支付、检验检查结果查询等便民应用;通过不断优化患者就医流程,有效减少院内就诊排队环节,实现所有通过评审的智慧医院平均门诊或检查时间降低至20分钟以内。
(三)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情况。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我委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行业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实现了行业数据共享标准的统一和资源目录化管理,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汇集机制日益完善,开始形成全市统一的“智慧医疗”大数据资源池,初步建立多云架构的全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一是数据汇聚共享不断加快。截至2021年底,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打通市级主要业务系统33个,接入公立医院227家、民营医院17家,汇聚行业数据达140亿条,涵盖人口、疾控、妇幼、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业务领域,同时支撑行业内部数据调用372万次,通过市政务数据共享系统支撑市级各部门卫生健康数据3.4亿条;医学影像云中心实时汇聚市级16家医院影像报告910万份,影像文件超11亿条,影像数据存储量达650TB,数据体量和技术架构全国领先。二是数据标准不断完善。依据国家数据资源管理要求,结合行业数据资源管理实际,编制完成《重庆市卫生健康数据资源目录规范》和《重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标准—数据分类分级规范(初稿)》,梳理形成卫生健康政务信息资源目录11000余条,形成各项资源目录信息共657个,字段18000余个,并完成276个资源目录的数据整合和分类分级,建立了目录编码库、数据标准库、基础目录库等基础标准,为全市卫生健康行业数据互联互通和行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南和根本遵循。三是数据治理不断深化。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及数据共享应用,制定《数据质量评估办法》,通过质量考核评价、重点业务反馈等方式,建立数据清洗、一致性比对、综合校验等数据质控机制,对采集数据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逻辑性等进行全面质量控制与审核评估。四是数据管理政策不断健全。按照《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要求,我委制定了《重庆市卫生健康行业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管理办法》和《重庆市卫生健康行业网络安全工作规范》等管理规范文件,明确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为全市健康医疗数据资源的主管单位,并从数据资源规划、标准、目录、采集、质量、共享、安全等方面对主管、生产应用、技术服务单位和数据使用方进行了职责划分和规范要求。为接下来理顺部门协同体制,健全健康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基础制度保障。
(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发展情况。随着平台功能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信息化能力的逐步提升和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共享,“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健康信息便民惠民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发展。建立了以市级为引导,区县和各大医联(共)体协同发展的远程医疗服务协作网络,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区县,23个区县建成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读片)中心;开展“5G+卫生健康精准扶贫”试点应用,初步建成5G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平台,实现市级医院对偏远区县的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帮扶和指导,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缩小城乡间医疗服务差距;互联网医院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相继落地,建成互联网医院52家(含中医医院4家);统一建设了家庭医生签约平台,实现家庭医生线上签约服务全覆盖,居民端可通过家医APP在线签约、预约服务、在线咨询等,医生端可在线查询签约情况、履约情况、公卫服务开展情况。二是电子健康卡全面普及应用。全市电子健康卡发卡1100万张,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完成1200个医疗卫生机构应用环境改造,群众用卡超1.6亿次。同时,实现川渝往来人员在两地医疗机构“扫码就医”“一码通用”。目前全市3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以及16个区县的396家基层医疗机构完成川渝两地电子健康卡互认系统改造,四川发行的电子健康卡已在我市累计使用超2万次。三是助推预约诊疗服务更加便捷。全市近80%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开展各类预约诊疗服务;建立全市预约诊疗统一“号源池”,将不低于20%比例的预约号源作为家庭医生专用号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支持家庭医生开展转诊服务。四是医学影像云中心等创新模式初步落地。建成重庆市医学影像云中心,接入医学影像报告900余万份,影像文件超10亿余条,实现市级医疗机构医学影像的跨机构调阅和质控互认,推动数字医学影像创新服务。五是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建成“重庆市12320健康信息服务平台”,门户汇集专业书籍、专家撰写的健康知识3万余条,链接全市200余所医疗卫生机构、1400余所预防接种点和10万余名医生,较好满足了市民健康科普、医疗咨询等需求。六是推动个人健康信息查询落地。初步建设完成全市个人健康信息便民查询系统,开放个人健康信息便民查询,居民在申领了健康卡后,可在医生工作站或12320网站查阅个人就诊信息和卫生活动记录。
(五)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情况。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信息便民服务基础上,我委进一步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通过健康医疗大数据决策分析优化行业管理模式,促进医疗资源高效配置。一是数据驱动创新行业治理模式。建成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系统,实现对互联网诊疗服务信息的采集、整合、分析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围绕“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三大要素,建成医疗服务行为监管系统,形成医疗服务行为监管能力;同步推动与智慧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建设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监管规则和工作机制,构建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督促整改、现场核查、裁定判决、责任追究”为一体的全过程、全链条新型监管体系;建成全市医疗机构信息化处方点评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全市17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全处方信息化点评,建立年度处方点评工作机制并形成相关报告,年均点评处方4600多万张,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建成全市药品使用监测系统,全力支撑药品供应保障和个性化用药监测等。二是深度探索健康医疗大数据价值挖掘。开展基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助推服务能力提升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于多元健康医疗大数据助推公卫提升,发布流感、手足口病两种传染病预测模型及慢阻肺危险因素筛选模型,以多源数据测算省级居民健康预期寿命;通过全面整合商业保险、医疗卫生服务等资源,打造涵盖产品交易、产品研发、核保核赔、快速理赔、健康管理、信息交互、数据整合等功能的重庆市健康保险服务平台,以健康保险行业快速理赔服务和核保核赔调查服务为切入点,助推保险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价值提高市民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接下来,市卫生健康委将围绕《重庆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以打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数字健康服务为目标,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以卫生健康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服务为手段,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跨行业、跨区域协同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形势下“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新模式、新生态,力争在“十四五”末建成国内领先的卫生健康数字化基础,构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数字健康服务能力,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智慧医疗标杆城市。具体来说,将重点围绕以下三点开展工作。
(一)深化“卫生健康云”基础工作,构筑数字健康智能底座。一是构建统一的“卫生健康云”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健康云平台,分类制定医疗卫生机构上云方案,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上云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上云用云。二是加快卫生健康信息网络智能化改造。开展卫生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整合,推进三级医疗机构5G网络覆盖,探索5G智慧医疗示范网及应用试点。三是强化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数据赋能。优化市级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和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共享交换机制,重点开展以自然人身份为主索引的数据治理工作,强化数据使用管理。四是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持续加强信息系统整合建设,形成重大疾病、中医药、食品安全监测、职业健康、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和政务信息主题资源库,编制数字健康智能中枢设计方案,推动行业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基础底座建设。
(二)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场景示范,完善“数字健康”信息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推动市级基层卫生综合管理、家庭医生管理、统一报送、卫生健康行业电子证照和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系统等5项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启动全市呼吸医学大数据中心及平台建设,助推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二是强化“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示范引领。深入推进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在深化“智慧医院”示范建设成果基础上,努力扶持一批“五个一”典型示范,持续整合跨区域、跨层级的健康医疗信息服务,依托数字健康新型基础设施能力加强场景智能化升级,支撑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建设。三是深化“智慧医疗”服务应用。依托市级龙头医院深化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平台应用,结合乡村振兴数字化赋能要求,构建覆盖“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协作体系。四是拓展川渝协同信息共享服务。扩大两地电子健康卡互联互通应用范围,合作共建“智慧医院”,依托重庆市医学影像云中心,支撑医疗机构检查结果资料共享、质控互认,探索数字影像创新便民服务,推动三医联动改革。
(三)探索卫生健康行业融合创新发展,营造卫生健康数字新生态。一是打造好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卫生健康)。构建以健康家庭为核心的智能自治、以全方位全周期为目标的协同共治和以健康价值为共识的现代善治,探索卫生健康智能治理的新型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促进治理数字化水平提升。二是构建重庆数字健康联盟。集聚卫生健康领域优势资源,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数字化发展氛围。三是大力发展线上医疗服务新业态。完善重庆市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平台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发挥健康医疗大数据在商保投保、理赔和核保方面的应用;探索智能化卫生健康服务新模式,推动居民健康管理精细化、自主化、智能化;利用卫生健康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催生健康医疗大数据新业态、新模式,赋能数字健康产业。四是探索建立重庆市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研究机构。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等开展卫生健康领域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创新和产业发展研究。五是深化卫生健康领域开放合作。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加强跨区域跨地域开放交流合作。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