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544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摘要)

日期: 2023-01-12
字体:

刘东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依托全市统一互联网处方流转平台构建医疗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议》(第0544号)收悉。经与市医保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全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展情况

自2017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26号)等文件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委、市政府《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指引下,紧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服务民生这条主线,大力实施《重庆市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2020—2022年)》,为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在基础建设和互联互通支撑方面。一是市—区(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基础基本建成,实现基层基本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医疗信息系统(HIS)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县级统筹全覆盖,实现全市7557家医疗卫生机构专网接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一张网”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医院信息化能力大幅提升,各级医院实现HIS、电子病例系统(EMR)全覆盖,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学影像PACS系统建设覆盖率分别达98%、95%,超过50%的医院建成集成平台。三是建立行业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和健康医疗大数据汇聚机制,截至2021年底,医疗服务信息接入公立医院227家、民营医院17家,市级业务系统33个,已汇聚3800余万条全员人口信息、3300多万份电子健康档案、2000多万份电子病历、11亿条医学影像数据和910万份检查报告,初步实现在试点地区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共享与调阅应用。四是市级统筹建成妇幼健康、疾病防控、血液管理、执法监管、中医馆健康信息等系统,推动垂直业务信息化协同,行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五是稳步推进国家全民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落地,有9个区县级信息平台和11家医疗机构信息平台通过测评,其中四级甲等7家,四级乙等6家,三级7家。

(二)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方面。一是以远程医疗服务支撑分级诊疗。截至2021年底,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区县,23个区县建成区域医学影像(远程读片)中心,全市建成不同形式医联体共206个,其中远程医疗协作网68个。建成5G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平台,搭建5G医疗示范专网,在重医附二院等3家市级指导医院及3个区县的48家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开展5G远程会诊、5G远程超声(含机械臂智能超声)、5G应急救援3项应用场景试点应用,助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二是以互联网医院建设为重点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按照《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5号)要求,我市已于2019年9月印发《关于开展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渝卫发〔2019〕49号),在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准入试点;2020年11月印发《关于公布重庆市第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通知》(渝医保发〔2020〕70号),明确我市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设置并同意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可执行包括互联网复诊费、远程会诊、心电监测等9个医疗服务价格项目。三是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建立了市级统一的互联网医疗咨询服务平台,汇集互联网医院和符合要求的第三方服务机构,为群众提供统一的线上诊疗咨询入口和咨询专区,减少线下人群聚集,在全国首批对接“健康湖北”服务平台,为疫区群众集中提供线上服务;同步开通互联网医院审批“绿色通道”,加快互联网医院的审批上线效率,为群众提供线上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与药品配送服务,方便群众就医,减少了疫情防控期间的人群聚集,降低了院内感染风险。截至2022年3月,全市共审批通过互联网医院52家(含中医医院4家),线上就诊人次近50万,医生累计开具电子处方4.3万单,药品配送2.2万次,“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获得加速发展。

(三)在保障患者用药供应方面。重庆市积极创新药品供应保障举措,在短缺药品监管机制、保障临床急(抢)救、儿童及传染病用药、短缺药品供应稳定方面全力满足群众临床用药需求。一是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采取日监测、月分析、季清单制度,通过短缺药品直报系统、重庆药交所平台等对供应情况紧密监测。二是建立短缺药品储备机制。出台《重庆市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承储企业的职责。建立市、区(县)两级储备机制,市级先后制定4批短缺药品储备清单,储备企业对清单内药品进行轮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制定医疗机构易短缺药品清单,对清单内药品按季度储备量进行储备。健全短缺药品停产报告制度,严格规范企业停产、复产行为。三是加强使用监管指导。六部门联合出台《重庆市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实施意见》,加强规范医疗机构短缺药品监测和储备。通过提供临床药学技术服务,指导短缺药品替代,提高短缺药品合理使用水平,全市已有35家开设药学门诊或医药联合门诊,49家医院开展处方前置审核,45家医院在肿瘤、内分泌、心血管内科等临床科室进驻临床药师,指导合理用药。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统一互联网处方流转平台支撑医疗应急保障存在困难。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相关基础和标准不一,加上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复杂,国家层面尚在开展病案首页书写规范、疾病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医学名词术语“四统一”等基础工作,与医保、医药数据标准也未统一,本应通过集约化建设统一标准。但受限于处方流转业务规则复杂、利益关联方较多,加上医保国家政策的统筹要求,我市尚未开放互联网医保结算接口,统一平台建设政策协调难度大、系统改造成本高,统筹各服务主体运行维护和跨行业监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目前通过建设统一互联网处方流转平台支撑医疗应急体系,保障患者用药在基础条件和政策上存在一定困难。

(二)各地省级统一处方流转平台尚未形成规模应用。目前个别医院自建处方流转平台对接不同药店确实存在重复建设和系统改造复杂的情况,导致社会资源浪费;而医院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建模式则会由于平台方的“先投入、后盈利”思维,容易引起处方定向导流或者药品供应商垄断的风险。因此,现有的统一处方流转平台一般由政府牵头建设,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卫生健康或医保部门,以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为平台背书,保证平台的公平、公正,但单靠财政投入难以支撑如此体量的互联网平台建设运维管理费用,也很难找到具有同等公信力的单位作为运营主体,导致这类模式行政成本相对较高。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已有12个省明确提出了建立省级处方流转平台的政策或方案,但目前基本都只是在重点城市的医疗机构内进行试点,并未全面铺开。究其原因,还是在平台运营管理、各方主体关系和机构激励性政策配套方面存在一些障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以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为契机探索处方流转新模式。2022年1月,我委组织相关单位申报的“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处方流转价值链试点应用”入选中央网信办等16部委共同组织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卫生健康特色试点名单。该试点计划在建设“渝康链”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一套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机构主导、各方共同参与、多方分权监管的电子处方上链流转系统体系,在解决机构互信、处方时效性、处方目录安全共享、药品追溯的同时,形成医疗健康数据资产,通过医学科研和健康保险服务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探索建立统筹区块链、数据资源等基础设施、参与单位共同建设、价值链体系闭环运行的新型处方流转模式。后续我委将根据国家认可的任务书要求组织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建设。

(二)进一步加强三医协同保障医疗应急体系。我委将加大深化医改统筹协调力度,配合做好行业大数据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从加强基础建设、共建标准体系、强化业务联动和深化创新应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以处方流转支撑医疗应急保障体系的实施路径。一是加快卫生健康行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上云用云,通过健全“卫生健康云”的数据交换与共享机制,按职责归集处理卫生健康、医保、药企等部门单位数据,通过依法采集、规范使用、业务联动等方式共建共享药品使用监测系统,为强化医疗应急保障体系提供基础支撑。二是积极打造数字健康“三医联动”示范场景,聚焦符合规划设计、基础较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主动与市医保局、市药监局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标准共建方面沟通,探索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三医联动机制,积极整合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和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卫生健康特色基地资源,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4月12日


主办: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ICP备案: 渝ICP备190079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85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1727号

返回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