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卫函〔2024〕363号
蔡锡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医疗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第0507号)收悉。经与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重庆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2023年先后印发《重庆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重庆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7年)》,明确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指导思想。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3389家,其中三级医院97家、二级医院255家、一级医院355家、未定级15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279家。全市编制床位21.92万张,每千人口编制床位6.87张。全市有执业(助理)医师102257万人,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20人;有注册护士128136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4.01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结合您的建议,市卫生健康委已开展如下相关工作。
(一)逐步完善医疗机构资源布局。
1.优质公立医疗资源适度扩容。明确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8张的总体规划目标,支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适度扩容和区县级医院升级改造,以运行高效、成本可控为原则,推进一院多区建设发展。截至2023年底,编制床位超过500张的市级医疗机构达89%;编制床位超过500张的区县公立医疗机构(综合医院)覆盖率达92.68%。
2.社会办医疗机构有序发展。在《重庆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7年)》中,明确社会办医区域总量和空间不作规划限制,要求每千人口公立医院编制床位数不超过4张,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合理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肿瘤、心血管、康复等专科医疗机构,规范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的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民营医疗机构12272个,民营医院724家,占全市医院数83.99%。
3.医院级别调整和评审规范开展。积极开展二级及以上综合、专科医院设置级别调整和评审相关工作,将石柱县、丰都县、巫山县、巫溪县等“零三级”区县纳入年度调整计划。2023年开展设置级别调整12家(其中渝东北片区调整3家、渝东南片区调整2家),首次等级评审6家(其中渝东北片区通过等级评审2家),周期性评审11家。截至2024年4月,仅剩武隆区、城口县、酉阳县、彭水县、万盛区5个区县未设置三级医院。
(二)持续加强医疗服务内涵建设。
1.医师护理队伍持续壮大。通过医护团队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全市建成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国家基地10个,设置专科护理培训基地37个,持续开展医师转岗培训、护理专科领域培训。全市共有执业医师102257人、助理医师19918人,其中加注多个执业范围基层医师14669人,较“十三五”末增长47.20%,多机构备案注册医师9136人,较“十三五”末增长50.91%。全市注册护士总数为128136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7.09%,基层护理队伍达3.18万人,较“十三五”末增长12.26%。
2.医疗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发挥其便捷、高效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市已建成互联网医院97家,其中三级医院47家、二级医院48家、其他2家,开展互联网诊疗155万余人次,40%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和康复延伸服务,满足老年、行动不便的患者多层次居家护理和康复需求,实现“信息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3.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通过系列评审和创建工作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先后组织开展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社区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等级评审等工作,共评定61个区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评选社区医院14家、评出甲级机构217家。其中,开州区、涪陵区、沙坪坝区、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等6个区县甲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达10个以上。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资金3400万元,大力支持17个乡镇卫生院提档升级。
4.电子健康管理更加规范。建立市基层卫生综合管理系统,持续开展全市统一建档和基层卫生业务新增数据上传工作,已完成全市2800万人的建档, 建档率87.5%,基本建成全市“一人一档”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数据库。
(三)有效推进健康养老服务建设。
1.健全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当前,我市养老机构达到1762家,床位超过13万张。全市探索推行“机构建中心带站进家庭”可持续社会化运作模式,打造“中心带站”联合体216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2728个,推动形成街道社区“一网覆盖、一体服务”联网运营。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100余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1.3万余户。迭代升级建设“渝悦养老”云平台,构筑老年人福利直达、养老机构智慧管理、优享社区一键直享、暖心居家一点触达4大板块,谋划12项多跨应用场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需求线上一站式服务。
2.提升医养融合服务能力。支持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周边大型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打通养老中心老年人就医和医疗机构老年人托养的双向绿色通道。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社区、家庭延伸,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和健康档案管理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59.5%,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61.87%。目前,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合作签约1855对,建立医养结合机构173家,医养结合床位5.04万张。
3.聚焦健康养老内涵扩容。培育青杠、一福、宏善等医养结合服务品牌,4家机构入围全国医养结合机构百强名单。我市从事康复辅助器具、运动康复、家用理疗设备、中医医疗器械、骨科康复等领域的企业100余家,相关品种350余个,占全市医疗器械品种的17%。中铁任之、百龄帮等5家企业和渝北仙桃街道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仙桃街道办事处的“医+养+科技”三位一体“智慧仙桃”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2大管理和2大服务;北碚区四联优侍探索出以“智能+社区物业(乡村)”“总部+入户”智慧康养的发展新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建成全国智慧健康养老企业5个、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街道1个、市级养老产业聚集区3个、老年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2个。
4.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成立重庆养老服务产教联盟,鼓励大中型养老服务机构采用“订单培养、定点上岗”的方式,接收、培养养老服务业有关实习生、毕业生。依托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等平台,整合职业技能培训政策资源,完善市级、区县、机构三级养老人才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高从业人员获证率,为加强我市康养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联合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近年来共培训健康照护、老年医疗护理员等约6000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支持两群地区发展。市卫生健康委将持续完善优化两群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尽力缩短两群地区与都市区的差距,切实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深化县医院服务能力建设,通过人才对口帮扶、资金扶持、物资设备补充等方式,切实提升两群地区县医院服务能力。积极支持两群地区医院建设,引导社会资本到两群地区设置民营医疗机构,支持两群地区公立医疗机构扩容改造,鼓励各区县医院积极申报级别调整和等级评审,力争到2025年完成三级医院区县全覆盖目标。
(二)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健全医务人员培养引进制度。建立国家、市、区县三级人才培养项目体系。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医学专业结构。通过转岗培训、专科培训、紧缺人才培训等方式,加强康复医学科、精神科、重症医学科等短缺专业人才培养,补充人员短板,促进学科均衡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大力推进社区(乡镇)医养中心建设,到2027年,要改建、扩建或新建社区(乡镇)医养中心100个。推动基层积极争创全国和全市医养结合示范区县、机构,持续提升基层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完善全科医学部设置,优化业务布局和流程,强化和拓展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功能。深化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做实做优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