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卫函〔2024〕410号
乔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医工转化能力 推进医疗技术创新的建议的提案》(第0070号)收悉。经与市教委、市科技局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政策支持,营造创新转化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是出台《医学科技创新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2年,市卫生健康委会同市科技局等4部门出台若干政策文件,初步构建医学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在全市营造更加开放、和谐和鼓励创新的医学科研环境和氛围。若干政策共有10款46条内容,主要围绕机构人财物保障、激励机制、融合发展、项目引领、管理评价监督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在“提升我市医工转化能力,推进医疗技术创新”方面提出“建设医研企协同创新基地。引导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坚持市场主导,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实现临床转化应用与推广”“扩大合作共享,打造研究型医院。引导科研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鼓励暂不具备条件的医院试点建设研究型病房,使其逐步成为开展药械试剂临床试验、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等创新活动的策源地”等方面要求。
二是出台《重庆市卫生健康科技跃升行动计划(2023—2027年)》(以下简称“跃升计划”)。2023年,市卫生健康委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我市卫生健康领域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市委“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体系集群建设精神,以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创新和临床转化应用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提出卫生健康科技跃升行动。跃升计划将“坚持开放合作抓创新”作为行动计划基本原则之一,在提升转化能力方面提出“各市级医学创新平台要进一步加强与生物医药企业等交流合作”“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重点企业结对共建联盟,深入开展医研产学对接活动”“施行资源共享、开放合作的运行模式”“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推进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出台重庆市研究型医院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标准,遴选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等方面要求。
三是印发《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市科技局着力强化医疗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先后印发《重庆市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若干措施》等创新成果转化政策。将医疗技术创新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实施内容,与市卫生健康委签订《科卫协同深度合作协议》,明确了开展建设高能级医学科研平台、医学核心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协同推进工作。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重点围绕学术活动、成果对接、创新创业、技术推广、创新文化、科学普及和科技服务等7个方面,开展“创新渝论”科技成果进区县等对接活动,着力提升创新氛围活跃度。
二、关于以机制创新引导实践创新,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的建议
一是成立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教委高度重视医工转化能力工作。在前期工作中,成立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满足行业企业科技需求,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市属国企“引智”和高校科研成果“入市”合作共赢。
二是开展成果路演。2023年,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四川科教中心组织开展“双城联盟”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评估路演活动2次,在促进产学研科技创新和助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提供服务。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积极推动多链融合,助力建立一站式服务体系。一是建设重庆市医学科研数字服务平台。面向全市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全市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数据资源和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服务,为全市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系统、完善的大样本数据支撑。二是提高“医研产学”融合创新效能。探索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平台+高等学校+产业基地”架构,鼓励市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大型医药企业建立实验室、研发团队相互选派和接收科研人员顶岗培养,共同开展创新研究。三是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等设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开展公立医院组建全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试点,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水平。支持医药企业建设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培育壮大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专业人才队伍。四是强化科技成果管理与服务。成立专业化医学科技管理服务机构,或依托第三方开展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评价。培育科研技术服务中心,搭建成果信息、投融资、工程化和孵化器等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举办各类科技成果交流会。深化与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共享科技创新资源。
三、关于构建医工结合平台,提升区域协同创新的建议
一是着力搭建医工结合创新平台。市科技局打造了“1+35+13”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构建形成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度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医工结合平台41个,其中国家级8个。同时,推动高校与企业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和联盟261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市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6个,有效打通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间链条。
二是加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力度。市教委联合150余家企业、30余家科研院所,共同组建55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2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4个市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
三是设立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成为首批重庆市转化医学中心,市卫生健康委、市科技局共同疏解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现实堵点,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病床旁”。
下一步,我们将立足医工融合和医疗技术创新,着重开展好五方面工作:一是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市科技局组织实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人口健康等重点专项,优先支持医工融合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产品研制等工作。二是布局医工结合创新平台。市科技局支持指导市内优势单位联合创建医工融合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医疗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三是打造具有前沿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孵化转化平台。市教委以临床创新为驱动,促进医院临床创新与产业资源的结合,搭建从概念验证体系到产业化落地的孵化转化平台,提供初创资金、科研载体、企业孵化、专业服务等支持和服务,加速从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应用到产品商业化开发的进程,打造前沿领先的医学技术孵化转化平台。四是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医疗产业基地。市教委以产业集群为重点,深化医产融合,聚焦生物药、同位素及小分子创新药物、体外诊断、高端医疗设备、高值耗材、数字医疗等领域,推动医疗服务、临床科研与产业互动,在石板、巴福大健康产业园集聚一批带动效应强、创新能力强、主体活力强的重点企业,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五是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市卫生健康委推进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提升,出台《重庆市研究型医院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标准》,遴选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型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扩大研究型病房建设范围。积极开展国际领先诊疗技术(含药物、器械)的临床应用,扩大药物临床试验范围,临床药物试验学科覆盖范围不低于60%。鼓励开展药物上市后真实世界研究,积极鼓励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有效链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建立临床科室与研究团队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相互促进的临床科研融合创新机制,以临床需求推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四、关于建立人才交流互通机制,深化人员培育协同合作的建议
市卫生健康委将专职科研人员配置纳入单位考核;为人才配套设置科研项目;鼓励青年人才到生物医药企业工作,且在职称评定时将在企业兼职工作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予以认定,开展的科研工作作为业绩予以认定;允许医疗卫生机构可从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或团队。出台人才培优行动计划,推动人才机制改革和环境优化。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专职科研人员达到2000余人,近2年增长约200%。更多高层次医学人才向重庆聚集,更多临床医生走向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做好科技人才引育。配合开展“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工作,支持市内有需求单位引进医工转化、医疗技术创新等方面人才来渝创新创业,利用市杰青项目、博士“直通车”等人才项目,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5月23日